1948年深秋时节,国民党当局可是拼尽全力,调动了差不多80万的精锐部队,装备得个个都挺先进的,打算在淮海平原与人民解放军狠狠地拼上一场。
可没想到,历史的发展竟偏离了大家的预期,没过百天,超过五十万的国军战士全部陨落在战场上。长江以北的地盘也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,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败退,更是信念和斗志的完全崩溃。
坐镇徐州“剿总”的刘峙,这位曾被人称为“福将”的国民党重要人物,军事指挥屡次被批评得体无完肤,甚至有部下私下里调侃他叫“猪”,他登上这个位置一开始争议就没停过。
在国民党军内部,许多将士和有识之士都忍不住叹了口气,心里暗暗在想:要是当时换成一个真正善于谋划、能决胜千里的将领,局势是不是会变得不一样?
风云激荡下的历史
1948年深秋,整个中华大地上战火越燃越烈,我国人民解放战争也逐渐推进到关键的战略决战时期。
那会儿,国民党当局在战场上接连吃亏,内部的矛盾和腐败问题也越来越明显。
东北的辽沈战役快到尾声了,华北的平津战役也快要开始,而作为三大战役中起到衔接作用的淮海战役,正是在11月6日正式打响了。
国民党方面调集了徐州“剿匪”总司令部下的七个兵团和两个绥靖区,总兵力差不多八十万人。这些部队大多装备不错,配备了现代化武器。
人民解放军由华东野战军、中原野战军以及其他地方部队,总数大概六十多万人组成,兵力和武器装备方面还略逊一筹。不过,这场战役的发展可是没按照国民党政府预料的方向走。
在国民党军队里,关于此次徐州“剿总”总司令的任命,大家意见可是挺分歧的。
刘峙年轻时候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,是黄埔军校的教官,又是蒋介石的得力亲信,曾经参加北伐和中原大战,被人夸称为“福将”和“常胜将军”。
到了抗日战争那阵,刘峙的表现反倒屡遭批评,因为他在战场上动作迅速撤退,结果被叫做“长腿将军”。
解放战争一开始,蒋介石还把他当作重要的指挥官,曾让他带三十万兵力去中原追剿人民解放军,可结果就是没能打赢。
1946年定陶战役时,刘峙指挥的整编第三师全军覆没,连他舅舅顾祝同都为此向蒋介石哭诉,结果让刘峙一度被免职,闲在上海养着。
淮海战役临近时,战局变得相当复杂,蒋介石就把刘峙安排到徐州“剿总”总指挥的位置上去了。
杜聿明回忆讲,那个时候,国民党内部对这个任命都不太满意,甚至有将领直接说,徐州可是南京的门面,得派个“虎将”看守,要不然就派“狗”把守也行,可结果却派了一头“猪”,这明显说明大门难以守住。
蒋介石心里清楚,但他觉得刘峙虽然打仗不算拿手,操作战事也不太厉害,但他绝对听话,能把命令全部照办。
和刘峙相比,白崇禧就差挺远了,这位广西桂林的家伙,被人们管他叫“小诸葛”。白崇禧的军旅生涯从辛亥革命开始,期间还加入了学生军,投入到那场革命的大潮中。
后来他考上了保定军校,接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。在北伐期间,白崇禧带领的部队表现出色,尤其是在龙潭战役中,他展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,为北伐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他对战局的判断一向挺准,战略眼光也很独到。比如早在1947年人民解放军推进大别山的时候,白崇禧就敏锐地意识到对方的战略意图,建议统筹指挥华中地区的部队,想用大局战略来应对人民解放军的大规模战役。
因为蒋介石和桂系之间那一套复杂的权力争夺,虽然白崇禧的军事指挥本领很强,可老是难免被蒋介石猜疑抓牢,受到限制。
在淮海战役一开始之前,蒋介石确实想让白崇禧担任总指挥,可白崇禧不太愿意接,这样一来,蒋介石只能再次派刘峙出马。
谁来执掌淮海战役乾坤?
淮海战役一打响,国民党军的士气一下子就塌了大半。
这场战役划分成三个关键的阶段,头一阶段,黄百韬兵团在碾庄附近被包围得严严实实。
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安排得井井有条,迅速封堵了黄百韬兵团往徐州撤退的通道。
国民党第三绥靖区的副司令何基沣、张克侠,这两位中共的潜伏党员,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带领部队起义,为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顺利穿越防线、快速包围黄百韬兵团铺平了道路。
黄百韬兵团最终被逼到一个狭窄的地带,经过激烈的交战,于11月22日全部歼灭,而兵团的司令官黄百韬也在绝望中丧生。
到了第二阶段,黄维兵团变成了人民解放军重点攻击的对象。这支部队可是国民党军中的精锐,装备也都挺先进的。
人民解放军的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密切协作,在黄泛区那复杂的地形条件下,硬是追上了拥有机械化优势的黄维兵团,最终将他们逼到了双堆集一带。
虽然黄维兵团装备了强大火力,飞机、大炮、坦克啥的都不少,但在解放军坚定不移的猛攻和巧妙的战术配合下,再加上里面的地下党员、第110师师长廖运周的起义,最终让他们的突围计划彻底泡汤。
二十多天的激烈拼杀之后,黄维兵团在12月15日彻底失败了,连带着黄维在内的一批高级将领都被俘了。
战役的第三阶段主要是围绕杜聿明集团进行的,他们在陈官庄被解放军完全包围,最终全军覆灭,杜聿明也被俘了。
这场战役中,国民党军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,大约五十五万五千名士兵被歼灭或者改编,长江北岸的防线也随之崩溃了。
要是让白崇禧来指挥这次淮海战役,局势会不会变得不一样?有人说,他有“`小诸葛`”之称,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都挺厉害的,说不定还能逆转败局呢。
他在多场战役中都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,比如北伐时的龙潭战役,还有抗战期间打出的几场胜仗。
他或许能调整国民党军队的布置,防止兵团被割裂包围,改用多路齐发、强调合作配合的战法。
实际上情况要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。淮海战役可不是单纯的军事清剿,它背后还隐藏着丰富的政治、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激烈角逐。
国民党军队的败仗,绝不是刘峙一个人指挥不当能全部扛得住的。这事儿,首先得说内部的派系矛盾挺严重,根本就影响了战斗力。
蒋介石长期对桂系的白崇禧保持警惕,即使战事紧迫,也挡不住无法真正实现统一调度。
再者,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一直不高,加上普遍存在腐败现象。
士兵们对打仗的目标感到迷糊,贪污腐败的问题又不断浮现,这就让军队缺少了团结力和奋战的动力。
到了紧要关头,甚至会为了抢夺资源而搞起内讧。
再者,国民党的情报体系也出不少纰漏,解放军的行动总能出奇制胜,而国民党这边的情报反应却常常滞后,甚至失灵。
淮海战役时,国民党特务想搞渗透,可人们的群众基础牢靠得很,这些努力基本都没啥效果,反倒都被打了个落空。
空中支援不够强也是个短板,虽然国民党军队有一些比较先进的装备,但在掌握制空权和提供有效空中支援方面,发挥得并不充分。
更关键的原因其实在于民心所向。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,我军得到了广泛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,无论是后勤补给、情报传递,还是伤员救治,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民的无私付出。
比如说,在淮海战役里,帮忙支援前线的民工多达几百万,他们用小推车拉运各种物资,搭起了一条坚实的后勤保障线。
白崇禧自己对此也挺明白的。他的儿子、著名作家白先勇在整理父亲的传记资料时候,特别强调过,白崇禧觉得当时的形势下,即使他亲自操刀指挥,都无法扭转国民党军队的败势。
白先勇先生没有故意夸大父亲的功绩,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坦然面对了历史事实。
他明白,国民党军队的问题已经根深蒂固,靠换个领导人不一定能把问题解决掉。
军队里的体系性难题,士气的崩溃,腐败横行,再加上民心的流失,这些因素一起,早就预示着它败落的必然趋势。
就算白崇禧的军事天赋再厉害,也难以单凭个人之力抵挡这股浩荡的历史洪流。
命运的转折与人物的归宿
淮海战役结束之后,国民党这边元气大伤,蒋介石也压力山大,实在顶不住了,只得辞职,由李宗仁接任代理总统。
在这个政治变动里,白崇禧挺李宗仁做代理总统,也积极促成和谈,愿意和我方好好谈谈。
那会儿的形势下,和谈没能有什么实际的突破,国民党那边死板的态度,加上自己内部的纷争,让和平统一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。
白崇禧接着被任命为华中军政长官,他打算整合剩余的部队,在南方布下新的防御线,希望还能跟人民解放军继续打对台。
之后,白崇禧带领国民党军在衡宝一带跟人民解放军展开了一连串的阻击,包括衡宝战役和广西战役。
虽然白崇禧带的部队在这些战役里挺坚韧,但整体形势不占优,加上人民解放军攻势凶猛,国民党军的抵抗还是没能挡住,最终是白费力气。
在衡宝这场战斗里,国民党军的伤亡挺严重,像衡阳这些地方一个接一个地陷落了。
随着解放军打得那叫一个势如破竹,白崇禧的队伍在广西的老根据地也坚持不住,南宁很快就沦陷了。
到1949年12月,白崇禧只得从大陆撤退到海南岛,之后又飞到了咱们的台湾。
到了台湾以后,白崇禧的政治道路就算走到头了。虽然被任命为战略顾问,可实际上啥权力也没有,基本就像被“软禁”一样。
国民党当局一直对这位曾经的“小诸葛”保持着高度戒备,怕他和在美的李宗仁有联系,甚至对他进行紧密的监控。
白崇禧的晚年过得挺不如意,还一直被盯着监视,这跟他早年在战场上的英勇和当时那份显赫的地位,差别挺大。
关于白崇禧的最终归宿,长久以来流传着一些不靠谱的谣言,尤其是说他被蒋介石派来的特务害死的那些事儿。
这些流言的起因之一,来自国民党退役特务谷正文写的一些文章,他自己扬言是负责监视白崇禧特务小组的人,还说自己奉命设计毒死白崇禧。可是,这些话都被证明完全是杜撰的。
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先生明确指出,谷正文的职位不够高,无法直接接到蒋介石的指令,而且他的说法中有不少漏洞。
白先勇先生经过核实,确认白崇禧因突发心脏病去世,享年七十三岁,并不存在所谓他杀的说法。
富利证券-股票十倍杠杆正规平台-配资炒股开户官网-配资盈利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